JS导航效果
首页
|
新闻 ∇
|
联系我们
|
样本
No Content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英语
日语
韩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阿拉伯文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
荷兰语
瑞典语
希腊语
捷克语
丹麦语
匈牙利语
希伯来语
波斯语
挪威语
乌尔都语
罗马尼亚语
土耳其语
波兰语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英语
日语
韩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阿拉伯文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
荷兰语
瑞典语
希腊语
捷克语
丹麦语
匈牙利语
希伯来语
波斯语
挪威语
乌尔都语
罗马尼亚语
土耳其语
波兰语
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我的论坛
→
翻译业界交流
→
翻译高手求教
→
翻译就是要把基础做好提高阅读能力
翻译就是要把基础做好提高阅读能力
发起人:eging 回复数:
0
浏览数:
4384
最后更新:2018/6/22 8:28:05 by eging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8/6/22 8:28:15
[
只看该作者
]
#1
eg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3730
注册时间:2015/6/5
回复
编辑
删除
翻译就是要把基础做好提高阅读能力
翻译的基础就是学好外语,但是不是学好外语就一定能做好翻译的,母语决定翻译的质量的好坏,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学不好中文就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翻译人员。下面来看翻译达人分享的如何做好翻译经验:
我觉得,想要做好翻译,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我们集中注意的:
首先,有很好的英文阅读能力。
不要认为看懂原文的大概意思就行了,再加上字典,就可以稳稳当当的当翻译了。信息在传导过程中必然会有损失,我们“断断续续”地听人说话,可能会大概的听明白你在说什么,可是这不代表,原文的意思只需要依靠我们接受到的片段就可以表达。还有,如果我们把这些“片段”再次表达出来,还会有损失的东西——如此,译文的读者只能接受到“ 片段之片段”,自然无法理解了。
英文阅读能力良好是因为,能够基本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包括文章要传达的思想,单词的确切含义,结构的组织,以及“文字之外”的其他内容,譬如双关语、典故……这样才能保证译文读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原文的信息。当然,要做到这些很有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信息——至少要能感觉到:你或许不明白典故的来龙去脉,但至少要能判断出,这里有一个典故。
英文阅读能力的缺乏,许多时候就根本谈不上翻译:
the longest bar(sell drinks)翻译成“最长的酒吧(卖饮料的)”。我们都知道,bar可以指“条、棒、酒吧、吧台”,原文作者也清楚这点,为了避免混淆,特地注明是“卖饮料的”,所以理所当然是“吧台”,翻译成“卖饮料的酒吧”,就是没有弄懂原文。
economics in one lesson翻译成“一个教训中的经济学”,仅仅从字面来看,这是算不上错的,但如果我们具备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就会知道,真正的意思应当是“一堂课就能说明白的经济学”(更直白一点,可以说“经济学一点通”,当然,这是后话)。
其次,就是要有好的字典。
我们开始学翻译的时候,就有老师说过:“想要做好翻译就要有一本很好的词典,金山词霸是万万不能的”。当时我很不服气,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了。
关于英汉词典,我曾经写过《说说我的英汉词典》,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参考。
就我的经验来说,好词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第一,好的词典解释很全面,你能够“找到”精当的解释,而不需要自己去“发明”。大家都知道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演过一部很精彩的影片Heat,如果没有好的词典,或许你会自作聪明地把它翻译成“火爆”之类的意思,但好的词典会告诉你,Heat是美国俚语,专指警察竭尽全力追捕罪犯的激烈行动;
第二,好的词典一般都包括thesaurus(同义词典),thesaurus很有用,许多时候我们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合适的翻译,但查阅thesaurus,往往可以找到合适的同义词,把它翻译过来,放在译文里,结果曲径通幽。
第三,好的词典会提供若干精当的例句,如果遇上英汉词典,例句也会翻译成中文,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词语在语境中的用法,脱离了空中楼阁式的“解释”。参考例句来翻译,会比干巴巴地看几个解释性词语要省心得多。
当然,没有一本词典是完美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查阅多本词典,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用用这个网站,非常省心:)
One Look Dictionary
再次,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及查找资料的能力。
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且,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也不是原文作者的义务,这时候,译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就必须进行一些介绍、补充和衔接。这时候,知识积累就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无法预先判断需要哪类背景知识,做到“精确准备”,所以只能大致循某个方向,日常多积累。积累越多,补充和衔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难度也越小。
我读外国人的书,习惯留意人名地名的英文,所以看到有些译文中出现的“胡姆”、“贝瑟姆”,就能对上号,知道原文说的是“休谟”、“边泌”;至于“纽约 Heaven”这样的名字,想也不用想,就知道是错译了。
另一方面,许多西方人习惯引用中国的古老格言、箴言。这些格言、箴言,古人说的话,我们只知道中文,它们在英文世界往往有多个版本,为了准确“还原”,只能依靠自己日常的积累,从原文的意思判断出,这大概是什么时代,什么人说的话,出处在哪里。一般译者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迅速准确地查到原文——这就需要能够迅速准确地查找资料。
当然,查找资料的能力,还包括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百科全书以及专业文档的能力,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人论述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要持续培养自己对中文的感觉。
已经有许多人说过,“翻译的问题在中文”。对此我有保留地赞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在做到上述三方面的前提下,“中文”的问题才会冒出来;但是,“中文”的问题确实很大、很重要。
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文字和结构要整齐之外,我觉得,解决“中文”问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打破“条件反射”、“约定俗成”的模式,努力发现和把握细微的差异:这句话,刨除那几个词语,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譬如我们常见的“贯彻”,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某一种表述方式,是否能替换为另一种(可以说“道路的修建使交通效率极大地提高了”,也可以说,“道路修好之后,交通效率大大提高了”)?看似不相干的两个词,在怎样的情境下,竟然是可以替换的(“预测得到 ”的情节,和“千篇一律”的情节,其实是一回事吧)?同一个词语,其实可以表达好几种不同的意思(你注意过吗,“原来”原来有两种意思,一种表示“之前 ”,一种表示“竟然”)……
一定要常常考虑这样的问题,就会有好多的收获,我们翻译的时候就会非常顺手了。
再举个例子:拿破仑有句名言,一个翻译版本是这样的:在战场上,力量的四分之三在于精神。这算不上错,但不是好的翻译。我们仔细想想,“战场上的力量”,不就是“战斗力”吗?“战场上的精神”,不就是“士气”吗?“战斗力的四分之三在于士气”,更加简洁、有力而贴切,算得上“还不错的翻译”了。
译境翻译公司BBS|上海翻译论坛|同声传译交流论坛|自由译员社区|外籍母语翻译交流|寻找上海翻译工作|兼职翻译招聘|笔译口译项目发布| 上海翻译资源| 小语种翻译资源| 证件翻译资源| 留学文书翻译模板| 翻译语料术语库| CAT翻译软件|Trados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