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业翻译公司
立即在线咨询
欢迎资深译员加项目QQ
JS导航效果
|
|
|
怎样做好外交口译工作(一)
发起人:eging  回复数:0  浏览数:4533  最后更新:2018/2/7 8:05:07 by eg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eging 发表于 2018/2/7 8:05:19
怎样做好外交口译工作(一)
        本文作者:施燕华。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英文翻译、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等职;现任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承担党和国家重要外事文件的审定稿工作,有多部译著。此文系作者在中国外文局、中国译协主办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所作的大会主题发言。 
  
  外交口译人员在促进国家关系,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了解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其服务对象是中外领导人或各级政府官员,工作的议题从国家安全,经济关系到移民问题,保护侨民合法权益等,一切需要由政府做出政治决定来解决的,都属于外交会谈或谈判的内容。
  
  对于外交翻译,周恩来总理曾说:“这项工作很值得,不能轻视这一行。”他还说:“没有翻译,重要的事,双方一起相对无言,动都动不了。”
  
  外交口译的特点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翻译必须精确,不能走样。
  
  一名合格的外交翻译必须熟悉我国的政策,了解各种国际问题及双边关系的背景,不仅熟悉本国的文化,也应熟悉有关国家的文化。

  
  
  一、政治敏感性
  
  外交口译人员,对于什么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应该怎么表态,哪些关键的词要特别注意精确,都应该“心中有数”。
  
  1. 台湾的称谓。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有关台湾的提法都必须符合这一点。
  对于台湾而言,中国是“大陆”,the mainland,从中文来讲,我们说“中国大陆”,而从不说“大陆中国”,所以英语中,可译 China's mainland,而不是 the mainland China,因为后者有两个中国之嫌。
  
  我国加人亚洲开发银行时,台湾已是成员。为避免造成“两个中国”的印象,台湾必须改名。所以在谈判中,一个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台湾在亚行的称谓问题。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台湾以“中国台湾”的名义继续留在亚行。英语是 Taiwan, China。
  
  后来,我国进人国际奥委会,台湾用的是 Chinese Taipei,“中国台北”,台北拼写是用台湾的惯用名,这无损于我国的领土完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时,也沿用了这个名称。
  
  在台湾的称谓上,必须明确什么是错误的译法,什么是正确的。
  
  正确译法:Taiwan, China; Chinese Taiwan; Chinese Taipei。
  错误译法:Taiwanese China,Taiwan (China)
  
  中国大陆
  
  正确译法:China's mainland, Chinese mainland, the mainland of China
  错误译法:the mainland China
  
  在亚太经合组织中,中国共有三个成员: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在统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时,有人会不经意地说“成员国”,译成外文时一定要改为“成员”(members),并称香港台湾为“经济体”(economies)或地区(regions)。
  
  香港回归前,我们对香港的地位有严格的界定。香港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它是租给英国的,也就是说,我们从未放弃对香港的主权。所以在同英国谈判香港回归的问题时,我们十分强调是“恢复行使主权”,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在翻译中,即使中文简称为“香港回归”,我们也总是说“恢复行使主权”,这样更为精确。
  
  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它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变,有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但象征主权的外交、国防属于中央政府。有时有的领导出现口误,说:“香港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外交权……”,这时翻译就应自动纠正,不译“外交”。
  
  周总理说:“外交谈判,谈判代表本人水平固然很重要,但翻译也重要。翻译强的可以帮助把逻辑上、词句上不够恰当的纠正过来。”
  
  翻译人员懂得政策,就会有把握自动纠错。例如:“香港特区将会保留自己的政府,自己的社会,自己的经济、自己的生活方式。”照字面译是: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retain its own government, its own society, its own economy and its own way of life. 香港回归后,它的政府能不变吗?它原来的政府是英国人主导的港英政府,回归后,组建的特区政府是“港人治港”,因此,retain 在此是不合适的,应该用 have。而中文的“保留”,也可解释为“有它自己的政府”。这句话可译为:The HKSAR will have its own government, retain its own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and its own way of life.
  
  2、领土争议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同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有领土争议。所涉及的地域也是各有各的名字。我们叫“钓鱼岛”,日本人叫“尖阁群岛”(Senkaku Islands);我们叫“南沙群岛”,西方国家称其为 Spratly Islands,我们的西沙群岛也被称为 Parasol Islands。口译人员应对两种名称都有所了解。如果对方说 Spratly Islands,翻译给中方领导时,就要加以解释,“即我们的南沙群岛”,否则他可能听不懂;反之,我们把南沙群岛译成英语时,必须坚持用我方的名字,不过为了让对方听懂,可以补充说 What you call Spratly Islands。
  
  3、词语的选择。
  
  词语的选择在外交翻译中特别重要。用词不当会引起外交事件,甚至影响两国关系。在中译外时,尤其要确切了解中文词句的确切意思。中文中一词多义的很多,把握分寸很重要。
  
  我们常说“关心”或“关注”来表示对某一问题的注意。译为英语,可有下列选择:
  
  be concerned about: an uneasy state of blend interest,uncertainty and apprehension.
  take an interest in: a feeling that accompanies or causes special attention to an object or class of objects.
  pay attention to: sympathe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needs and wants Of others.
  care about: feeling concern, interest, emotion.
  
  这四种译法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少译员一听见“关心”,就对号人座,译为 concern,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的,在有些情况下则不妥。
  
  某一友好国家发生军事政变,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对XX的局势十分关注,正在进一步了解事态的发展。”现场译为:China is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s in XX and is watching closely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用 concerned 一词包含了对军事政变忧虑的意思,对方产生了误解,向我们进行了交涉。我们的一贯政策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实行睦邻政策,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符合我国一贯的立场的。这句话似应译为:China is following closely what is happening in XX. 由此可见,一字之差,会影响到两国关系。
  
  “中国政府也很关心人权问题。”如果译成: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concerned about human rights in China. 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对人权状况感到担忧。实际意思应该是:The Chinese Government cares about human rights in China.
  
  “我们对阁下的健康很关心。”这里也不能用 We are concerned about Your Excellency's health,好像他的健康很成问题,令人忧虑。这里的“关心”很难从字面上译,只能考虑母语是英语的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会怎么说。我想他们可能说:We wish you a quick recovery. We hope it's nothing serious. We pray for your health 等。
  
  总之,在遣词造句时,外交口译人员首先要考虑的是某个词的政治含义。
  
  二、了解背景情况。



  对于所有的翻译人员,了解双方谈话主题的背景,各方的立场、观点等很重要,有助于在翻译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来表达。周总理曾对翻译人员说:“做口译是不容易的,知识面要广,资料要多,来得要快。”“要多看谈话记录,领会精神,按谈话精神来译,不是一句一句直译。”
  
  参加外交谈判的翻译,脑力劳动的强度很大,如果对所谈题目很熟悉,就会减少一部分工作的紧张,掌握主动权。在翻译过程中,就会知道哪句话是关键,必须特别注意,慎重选择用词;什么地方要加重语气;什么地方速度要放慢,让对方充分消化。做到“得心应手”。有时翻译免不了会漏一、两个词,或一个短语,对情况不熟悉的翻译,往往会把关键的一个小词遗漏了,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非实质性的内容上。
  
  这里举一些背景知识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上世纪6O年代时,中国与当时的锡兰(今斯里兰卡)有一个“米胶协定”。即我们的大米换锡兰的橡胶。但是在口语中这个“胶”字很容易被误解为“蕉”,香蕉。加上有的领导说话有很强的地方口音,即使他向你解释是“橡胶”,听起来还是“香蕉”。况且锡兰确实生产很多香蕉。如果对两国经贸关系的情况不了解,就很可能把“米胶协定”译为“大米换香蕉”的协定,那就错了。
  
  2、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对对方国家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邻国关系、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情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把一些特殊的词汇查到、记熟。
  
  也是上世纪6O年代,非洲某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访,双方谈经济合作问题,对方提出他们生产很多 cassava,希望中国能帮他们利用起来。翻译不知道何为 cassava,这一下子就卡壳了,幸好在场的有人知道,就提醒说,是木薯,有很多淀粉。否则很难想象关于这项目的合作谈判能否进行下去。
  
  3、了解我国与对方国家关系及历史有助于选择适当的词语。
  
  马其顿1993年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99年,因它同台湾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我国宣布中止与马其顿的外交关系。2001年中国与马其顿恢复外交关系。我方在谈及中马关系10年的情况时,说:“中马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1O年。”对“不平凡”一词应怎么理解?是理解为“不同寻常”、“特别”、“非凡的”还是“出色的”、“了不起的”?译为英语,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可译为:extraordinary,即“特别的”、“非凡的”。他有着不平凡的经历:He has an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他是个不平凡的人:He is very special. He is a remarkable man. 一位不太了解背景的翻译把它译成了:The past ten years has been remarkable for China-Macedonia relations. 这句话实质上是对过去10年中马关系的评价,10年中,中马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遭受了断交的曲折,因此我们不可能对它完全肯定。似应译为:The past ten years have been eventful for China-Macedonia relations. 或:The past ten years have seen twists and turns in China-Macedonia relations. 总之,要把建交、断交、复交这种复杂的情况表达出来。
  
  欧盟建立到现在已有50年历史,从最初的煤钢联营到9O年代初提出建立具有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联盟。但是欧盟的政治联盟不像北约那样,它不是一种结盟形式,而是27个国家的联合体。有的翻译把它译成了 political alliance,应该是 political union,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说明,翻译对欧盟发展的历史了解不够。
  
  在描述两国领导人会谈的表述中,我们常用“坦诚”二字。汉语是单音节的语言,用两个以上的字组词,是汉语的特点,有的是重复的,如“增强”,“学习借鉴”等;有的则是有一实际意思的,如“利弊”,“困苦”等。如果一个词语中的两个字各有意义,就像“坦诚”,是“坦率”和“诚恳”两个字组成的,我们也可以说,“坦率”、“诚恳”是同义词,因为“诚恳”地跟某人谈一件事,肯定是坦率的,不会遮遮掩掩的。但是他们的意思各有侧重。“坦率”侧重于直截了当,而“诚恳”侧重于“真心诚意”。翻译时需要了解两国关系的情况,如果两国关系较好,交换意见比较深入,可用 sincere,反之,则用 candid 或 frank。但 frank 的份量比 candid 重。有一次,两国外长会谈后要发消息稿,其中有一句话:“进行了坦率友好的会谈”,我开始译为frank,对方立即提出疑义,说:这样新闻界就会猜测我们双方吵架了。后来,根据对方的意见改为:candid。
  
  4、翻译还承担对外解释的任务。
  
  外交翻译的“基本建设”,就是经常要背一些重要文件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在谈到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时,常用的引语是联合国宪章关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部分;在双边会谈中,可能引用一些双边协定的内容。这样在工作中,就可随手拈来,毫不费劲,使你可集中精力解决一些较难译的词句。
  
  在中美关系方面,有三个公报是经常作为中美关系的基础提到的,但是中国领导人往往只说,中美之间要遵守三个公报,而不具体说是哪三个公报。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都很清楚。但是在对其他国家介绍中美关系时,我方领导人也常说:“中方要求美方遵守中美三个公报。”这对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未必知道。尽管中方领导没说,翻译还是应该把三个公报全名及涉及的问题讲清楚。1972年的《上海公报》、1979年的建交公报、1982年关于美国售台武器的公报。最后这个公报,我们经常讲8·17公报,完全照中文译是不清楚的,应该把发表公报的年份以及有关问题讲明。
  
  同样,中日关系中也有三个重要文件要遵守,即使是英语翻译,对中日间的三个重要文件名称,主要内容、英语译法也必须弄清楚。因为在向第三国介绍中日关系时,我方领导往往会提到有关的文件,甚至文件里的关键句子,例如,中日联合声明中有一句话,是我们常说的:“日本政府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反省”一字是从日语译过来的,英译文是:The Japanese side is keenly aware of its responsibility for causing enormous damages in the past to the Chinese people and deeply reproaches itself. 比我们通常理解的“反省”语气要重,有自责的意思。外交文件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双方都能接受的,所以在引用时,必须绝对准确。
  
  在介绍国内情况时,我们也常用一些数字概括某些提法或政策,比较突出的是“三农”问题。有些领导人习惯这么讲了,翻译可不能直译为“有关农业的三个问题”,要把“三农”的内容,即农业、农村、农民都译出,这样外国人才能懂。与此有关的还有“大农业”,“大农业”不是 large scale agriculture,而是指农林牧副渔,不知道英语中有无对应的词,也许可译agriculture in a broader sense,再加以解释。
  
  我们还常说:新中国成立后,……。如果照译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也没错,但对外国人来说,他不一定能记得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所以这样的译法表示不了时间概念。一个好的翻译就会把年份加上,或干脆说:Since 1949...,比译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更为清楚。


译境翻译公司BBS|上海翻译论坛|同声传译交流论坛|自由译员社区|外籍母语翻译交流|寻找上海翻译工作|兼职翻译招聘|笔译口译项目发布| 上海翻译资源| 小语种翻译资源| 证件翻译资源| 留学文书翻译模板| 翻译语料术语库| CAT翻译软件|Trados技术交流 英语高级翻译群 德语高级翻译群 法语高级翻译群 俄语高级翻译交流群 日语高级翻译交流 阿拉伯语高级翻译群 翻译公司网络营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