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业翻译公司
立即在线咨询
欢迎资深译员加项目QQ
JS导航效果
|
|
|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差异比较
发起人:violet  回复数:0  浏览数:6791  最后更新:2015/8/30 18:13:10 by violet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5/8/30 18:16:12
violet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54
注册时间:2015/7/28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差异比较
1 译语产出时差不同
口译的程序可分为听辨、理解、记忆、脱离源语言外壳和表 达五个连贯性的环节。交传时译员接收讲话人的一部分源语 信息,通过短时记忆和口译笔记,然后产出译语,这个过程留给译员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而同传时,从讲话人发出源语信息,到译员接收、加工信息,再到译语产出几乎是同步发生,或者译语稍稍落后于源语,只相差几秒钟时间,这个过程留给译员思考的余地确实是十分有限或极其微量。对于经验丰富的同传 译员来说,有时随着讲话人源语发布的深入,通过预测方法可 使译语的产生与源语的发布并驾齐驱,有时甚至领先于源语。
1.2 译员的记忆方式不同
虽然交传译员和同传译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但两者的记忆方式不完全相同。交替传译是一种异步化的口译活动。它虽然可以采用笔记技术来帮助记忆,但笔记的目的不是 再现讲话的原文,而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并保证其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脑记和笔记的比例关系大致为,脑记占 70%,笔记占 30%。也就是说,笔记只是一种提示性的辅助手段,交传的记忆方式主要还是在于凭借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努力将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的源语信息在头脑中保留至译语产出完毕。而同声 传译则是一种同步化的口译方式。一般情况下,它都只是凭借瞬间记忆将源语转换成译语,短时记忆只是偶尔加以运用。同传时可以不做任何笔记,但有时也可能会做一点笔记,主要是记录一些数字和年份等。
1.3  译员的注意力分配不同
口译过程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保证口译顺利和成功的基本条件。交传和同传都是将两种不同语言 努力加以正确转换的翻译活动,两者都需要启动认知知识,克服源语词汇和句式的束缚而发布忠实、通顺的译语,故对译员在不同口译环节的注意力分配具有特殊的要求。鉴于交传和同传的译语产出时差不同,两者的注意力分配也不尽相同。交传译员的注意力分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协调处理 耳听与笔记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快速分析发言人语言的上下逻辑关系,并在翻译时凭借大脑的短期记忆力和翻译笔记的提示进行快速、准确地组织译语。而同传对语言熟练或精通程度的要求则更高。同传译员不仅面临源语信息的听辩和理解、双语的转换、译语的发布、监听和修正,还要顾及对后继信息的预测。译员在这多重任务的重叠和交织之 下,在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对讲话人的信息内容做出反应。同传 的难度还在于译员在组织表述语言的同时,必须分出一部分注 意力来继续听取讲话人的发言内容,而译员开口讲话的时候往 往也是对发言人讲话的注意力最难集中的时候。因此同传译 员必须要学会“双耳分听”,同时兼顾自己说话和听别人说话的 双边活动。
1.4  译员对源语预测的能力不同
所谓源语预测主要是指当发言人的源语信息还没有完全 表达时,译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判断发言人接下来可能 要讲到的内容,并完成超前翻译,以争取更多时间。口译中的预测是一个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交传过程中虽然总是在源语发布停顿以后产出译语,两者交替进行,但交传过程中并非不需要对源语发言人的下文进行预测。只是这种预测与同传比较,拥有相对宽裕的时间差。译员利用这个时间间隔,既可以理解上一部分的内容,又可以预测随后的信息,还可以对预测的内容加以验证和修正。
预测技术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中都常常使用,但在后者中应用更多,因为每个国家的人总是对自己母语的使用更为习惯和 敏感。下面举一汉译英的例子:
原文:首先,我谨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位不
辞劳苦光临宁夏,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译文:First of all, please allow me,on behalf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to express our sincere appreciation and hearty welcome to  our  distinguished guests coming from afar!
分析:按照中国会议的欢迎辞或客套话,在讲话人说出“对
各位不辞劳苦光临宁夏”,就应该知道下文是“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热烈的欢迎 ”。 本句在“to our distinguished guests coming from afar”之前提前译出“to express our sincere appreciation and hearty welcome”,就是一种简单而自然的口译预测。
1.5 译员的口译质量不同
不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译员通常都只有一次听辨的机会,有很多因素给译语质量带来影响,如:源语发言人的语言水平、口音、速度、源语的题材和体裁、译语产出的时间限制、 译员的听力理解水平、心理紧张状态、声音接收和传输设备的 状况等,都会影响译语的产出质量。但比较交传和同传的译语质量,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做交传时,译员对源语的理解相对比较完整,可利用讲话人发言停顿的有限听辨时间来筛选、组织更好的译语表达,这有助于译员控制目的语发布的语速、语调和节奏,译员在传译过程中因失误而需要进行补救的机会相对较少,译语较为通 顺、达意,富有逻辑性,译语的可接受性较高。
而同传时,译员紧随源语发言人讲话,在源语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进行口译,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思考的余地,其译语质量容易受源语发言的方式、口音、速度、清晰度、词汇、句式结构以 及较多数字、专有名词等因素影响。如果在传译过程中出现理 解错误、断句不当、预测失误,或译员在译语产出时出现犹豫、 等待、更正和补充等行为,则可导致译语发布的遗漏、错误,甚至由于停顿、空白而出现冷场。
1.6 技术手段不同
为了提高口译质量,不管是交传还是同传,均需要综合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两种传译方式相通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译前准备技术、源语听辨技术、记忆技术、笔记技术、代 码转换技术、译语组织技术、语音控制技术和交际策略等。由 于交传和同传的工作程序不完全相同,它们又各自具有其核心 技术手段。
交传的核心技术是笔记技术,前已述及。与交传相比,同传较为独特而重要的技术主要包括双耳分听技术、句子切分技术、源语信息预测技术、译语组织与修正技术、成员合作技术、同传设备使用技术等,其中双耳分听和句子切分技术是同声传译的核心技术。关于双耳分听技术前已述及,这里只对句子切 分技术稍加解释。句子切分技术就是把英语句子特别是长句 子按意群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较短的汉语成分或句子,使译 语层次清楚、意义明确的一种句子处理手段。下面可举一例子 说明:
原 文 :Before the war ended //these thirteen states realized // that they would need to work together in peacetime// as they had been forced to do in wartime.
译文: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时,//这十三个州便意识到://在和 平时期他们必须一起合作,//就像战争时期他们被迫那么做一
样。
分析:原文有三个从句,句子结构较长,其中 Before the war ended 为时间状语从句,that 引导的是 realized 的宾语从句,as 引 导的是方式状语从句,翻译时按照顺句驱动原则,将这三个从句切分开来,使译文句子简短,结构清楚,意思明了。
1.7  受众对译语质量的评判情况不同
一场口译质量的高低,受众是首席评委。交传时有两种语言在会场能同时被与会者听见。如果译员面对既懂来源语又懂目的语的听众,其自身的口译质量就会立刻得到评判,译员职业能力的高低也就会暴露无遗。而同传时由于听众接收译语需要戴上耳机并选择频道,因而无法听到源语讲话的任何内容。这样,目的语听众只能判断出译员的译语是否通顺、流畅、清晰,至于这些译语的具体内容是译员的即兴发挥还是忠实源语的准确翻译,他们并不知道,也就很难对译员的口语传译质量马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样,译员在传译过程中,可能容易掩盖自己没有听清、没有听懂、译得不全和译中有误,或添油加醋、顾此失彼的事实真相。
1.8 设备条件不同
交替传译对设备条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一次活动的交替传译一般只由一名译员来完成。译员只需要纸笔和话筒就可以展开工作。译员近距离直接面对听众,在传译过程中可与源语发言人和听众作一些必要的交流,包括眼神、手势和对话。而同声传译时特别是大型国际性会议同传,译员身居特制的同传箱内,不需要直接面对观众,但可透过玻璃关注源语发言人的发言形象和会议现场气氛。译员通过耳机接收源语信息,对着话筒发布译语,通过电子传输线路、波段选择器和耳机 将译语传输给听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会者通常来自不同的国家,这样就可能需要对多种语言配备相应的同传译员,听众只需在座位上选择相应的波段选择器即可。由于同传是一种既快速又持续不断的语言信息的处理和转换工作,译员面临多重任务和压力,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像一台自动运转的机器,必须全神贯注,切忌有任何疏忽,而且口译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当即敲定。由此可想,译员处于这种特殊的场合下,其脑力紧张度和能量消耗极大,很容易产生身心疲劳,故一场同传活动常常需要2~3名译员以接力的方式交替轮流传译,每人每次担任约20min 的口译,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并可轮空休息,恢复体力和脑力。
1.9 适用范围不同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虽然都是口译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但其适用范围有所不同。交替翻译主要用于交谈和演讲时 的双语交际场合,如日常接见、会晤、谈判、宴请、讲课、演讲、记 者招待会、旅游观光等活动。而同声传译除耳译以外,则大多用于规模较大且涉及多种工作语言的场合,如大型国际性会议 或学术研讨会等。目前世界上约95%的正式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耳译大多用于小组讨论或观看文艺演出等场合,通常只针对 1 名或几名听众,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不过,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应用范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可视现场设备、工作语言种类、会议内容多少和时间长短、发言人的语音 和语速以及听众需求等实际条件和相关情况而定。
1.10 对会议的占用时间不同
交传时,会议占用的时间主要是源语发言人的讲话时间和翻译人员的传译时间之和。由于交替传译需要额外占用会议时间,可使会议进程大幅延长,这不仅影响会议的工作效率,也较多占用听众的宝贵时间,可能影响听众的心情和情绪,甚至出现提早退场,影响会议气氛,带来一定的遗憾。而同传时嘉宾发言与译员口译几乎是同步进行,不特别占用会议时间,可显著加快会议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往往受到会议组织者和与会人员的欢迎。
1.11 两者的发展历史不同
虽然口译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口译作为一种在国际上被认可的职业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在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借助英法两种语言以交替传译的形式进行谈判,首次打破了法语在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中的垄断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口译方式主要是采用交替传译。1926年由美国人发明了同传设备,同声传译开始在某些场合有了试验性的应用。不过,人们正式大规模采用同声传译则是在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战犯审判期间。当时审判涉及英、法、德、俄四种工作语言,如使用交替传译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可能产生各国之间的交际障碍。而同声传译可以同时使用若干种工作语言,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会议工作效率,因而得到会议组织者和与会者的认可。此后,同声传译便在多种大型国际会议场合迅速推广应用,并于1947年开始被联合国正式采纳。


译境翻译公司BBS|上海翻译论坛|同声传译交流论坛|自由译员社区|外籍母语翻译交流|寻找上海翻译工作|兼职翻译招聘|笔译口译项目发布| 上海翻译资源| 小语种翻译资源| 证件翻译资源| 留学文书翻译模板| 翻译语料术语库| CAT翻译软件|Trados技术交流 英语高级翻译群 德语高级翻译群 法语高级翻译群 俄语高级翻译交流群 日语高级翻译交流 阿拉伯语高级翻译群 翻译公司网络营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