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导航效果
首页
|
新闻 ∇
|
联系我们
|
样本
No Content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英语
日语
韩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阿拉伯文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
荷兰语
瑞典语
希腊语
捷克语
丹麦语
匈牙利语
希伯来语
波斯语
挪威语
乌尔都语
罗马尼亚语
土耳其语
波兰语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英语
日语
韩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阿拉伯文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
荷兰语
瑞典语
希腊语
捷克语
丹麦语
匈牙利语
希伯来语
波斯语
挪威语
乌尔都语
罗马尼亚语
土耳其语
波兰语
登录
|
注册
|
搜索
|
返回网站首页
我的论坛
→
翻译业界交流
→
同声传译社区
→
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方法
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方法
发起人:eging2 回复数:
2
浏览数:
9033
最后更新:2024/11/20 14:29:51 by panglss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从旧到新
从新到旧
2015/11/18 16:34:52
[
只看该作者
]
#1
eging2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468
注册时间:2015/7/20
回复
编辑
删除
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方法
自我上第一节同传课起,老师就不断强调“同传不在教,而在练。方法和技巧就那么多,市面上任何一本书中都有。但学会方法和技巧不等于能做同传,必须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因此,北外高翻从不专门花时间带学生学习、巩固技巧,而是从研二第一堂课起就让学生钻厢子做练习,老师通过学生暴露中的问题对症下药进行讲解,学生也会培养出一种“每堂课就是一场实战”的紧张感、临场感,回去后更加努力练习,生怕上课出丑。可以说,我们都是这样摸索着自学自练出来的,所以“同传可以自学”。
那么,该如何自学呢?
基础——首先要记忆好,反应快,语速中等偏快,发音清晰(说白了就是生理正常)。其次要有足够的相关领域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的积累。最后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够强大才不至于怯场)。这里我没有强调交传基础良好,因为交传和同传完全是两套不同的体系,练习方法也不同。事实证明,很多交传做得好的同学开始学同传感到很不习惯。
方法——仅以我自己为例。我在研一结束还没上研二的那个暑假自己摸索了一套练习方法。
第一阶段:记忆练习,源语单句的复述与翻译。听一个句子,不做笔记,听完后马上凭记忆用源语复述出来,然后自己再翻译一遍。这一过程要录音。都做完之后对照文本根据录音查漏补缺。
第二阶段:分脑练习,段落大意的概括与翻译。同传中最重要的就是分脑,即一边听,一边进行语言的转换和产出,如何平衡好听与说的关系非常重要。找一些时间在半分钟之内的段落(大概2-3句话),听完之后先用源语复述大意,然后翻译出来。这一过程同样要录音,做完后跟文本对照查漏补缺。
第三阶段:简单段落同传。时长在1-2分钟左右的非专业性段落(主要是礼仪性讲话,如开闭幕致辞选段等),边听边做同传,录音后对照文本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带稿同传,抗干扰练习。先找音频和文本完全对应的段落做带稿同传,争取时间控制在发言结束后4-5秒内翻译也结束。当时间和EVS(ear-voice span,即与源语保持一定的时间差)控制好后则改用音频与文本不完全对应的段落(模拟演讲者突然脱稿或擅自增减内容的情况)进行练习,同样录音、对照。
第五阶段:分领域和专业练习,加难度与专业知识。这一环节可结合研二同传专业课教学。如果是自学,建议从外交、政治、宏观经济、文化教育等专业性不太强的领域做起,慢慢向具体微观领域渗透。
细心的读者可能看出来了,在练习过程中一直没提到用“影子训练(shadowing,即与源语保持一定时间差的复述)”。其实,同传归根结底是两种语言在短时间内的转换,源语跟得上不代表在短时间内能反应出译语,速度不是重点,而解码与转换出的内容才是核心。如果仅仅是为了找到合适的EVS,不如去做“同声传读”(即给出源语和译本,对照源语朗读译文);如果仅仅是练习记忆,不如专做记忆练习;如果仅仅是为了练习分脑,不如做视译或带稿同传。当然,个人的方法有其特殊性,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别人,所以练习时还要因人而异。
最后提醒一点,同传是有缺憾的艺术,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像做交传那样把每句话都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不犯一点错误,还能跟上发言者的速度。在实战中,译员能准确传达发言者70%以上的信息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在练习时严格要求自己,实战时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水平,达到“70%”这个标准(新手可能第一场会议能同传出50-60%就非常不易了)。
译境翻译公司BBS|上海翻译论坛|同声传译交流论坛|自由译员社区|外籍母语翻译交流|寻找上海翻译工作|兼职翻译招聘|笔译口译项目发布| 上海翻译资源| 小语种翻译资源| 证件翻译资源| 留学文书翻译模板| 翻译语料术语库| CAT翻译软件|Trados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