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业翻译公司
立即在线咨询
欢迎资深译员加项目QQ
JS导航效果
|
|
|
略谈话剧剧本的翻译问题一
发起人:eging  回复数:0  浏览数:5716  最后更新:2019/1/7 8:43:35 by eg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9/1/7 8:43:34
eg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3730
注册时间:2015/6/5
略谈话剧剧本的翻译问题一
        近两年来,我们剧本的翻译工作有了很大的跃进,过去被人责问的“翻译剧本为什么那样少”的落后局面已经过去了,而译文的质量也有着显著的提高,从前被人笑话的“翻译剧本只能阅读而不能上演”的现象,也已经基本上消灭了。但遗憾的是,这许多年来,我们却很少看到对于翻译方面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呢?当然不是。据我看,这方面的问题不仅有,而且还不少。例如,现在有许多翻译剧本,其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语言的单调、不鲜明和苍白无力等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生硬直译,佶屈整牙和洋里洋腔等等弊病也是举不胜举。所有这一切,跟有些编辑和审校人员所持的观点是分不开的。他们认为目前的剧本翻译主要的是介绍,所以,译者只要把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表达出来就够了。他们主张“有什么翻译什么”,对译文中的“顶好把眼睛藏到胡子里取”和“跑得像一只帆船把所有的风篷都挂起来了”这类句子往往予以默认。而相反的,有人想把“?”比较灵活的译成“通向欧洲的门户”就会叫人按原文原封不动地改成“通向欧洲的窗户”。事实上,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有害的。

  话剧是戏剧的许多类别(例如,有诗剧、歌剧、舞剧等等)中的一类。话剧的剧本是话剧这一类戏剧领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以外,还有导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装饰两个组成部分)。话剧的剧本,犹如其它各类戏剧的剧本一样,也是文学的体裁。然而,这一种文学体裁与其它的文学体裁(例如,诗歌、小说等等)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因此,话剧剧本的翻译也是有其独特的要求的。那末,话剧剧本到底有那些特点呢?翻译起来又有那些要求呢?怎样才算符合了这些要求?现在我想就这些方面来谈一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台词的翻译问题

  台词是剧中人物在舞台上所说的话。在剧本里,作者所描写的故事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交代,而情节的发现,也只有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推动。同时,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评价等等,也都无法用作者的话来叙述或描写,只能通过他们自身的以及其他任务的台词来刻划和表现。总之,台词是剧作家的唯一的手段,是作品的生命线。因而,台词对剧本的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对我们再度创作的译者来说,也不能说不是一个难题。

  但是,在文艺作品的翻译领域里,有许多人却认为翻译剧本要比翻译诗歌和小说来得容易。他们的理由是:剧本里只有简短的台词,而没有小说里的细致的描写和诗歌里的严密的压韵等等。然而,这样的理解是极其片面的。高尔基说:“戏剧作品是一种最难的文学形式”。这句话虽然对剧本的创作者说的,可是对我们再度创作的翻译者来说,也不是没有关系的。就拿这种“简短的台词”来说吧,例如,契诃夫在创作《三姊妹》是,曾把二十行对话缩成了一句“?”而我们翻译起来,正如老翻译家焦菊隐同志所说:“我却只能很罗嗦地译成‘太太,不过是太太罢了’——纵然如此,也还没有把人物当时的心情表现出来!在剧本里,这样的台词俯拾即是,因为剧作家(由于剧本受舞台几演出时间等等的限制)“只能写人物所最想说的话,而把期于的思想活动,交给导演和演员通过舞台的动作去体验,去体现。

  由此可见,剧本的台词并不是一种速记的方法把人物日常谈话记录下来的一般化的语言,而是跟诗歌和小说一样,也是属于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因而,在翻译这些所谓简短的台词的时候,我们决不能把剧作家劳动的结晶化为乌有,而是应该想尽办法把他们完满的表现出来。

  对于剧本的翻译工作者来说,了解到台词是属于文学语言范畴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一种文学语言与其它的文学语言(例如诗歌、小说的语言)之间,在艺术加工的角度上是有所不同的,这就是说,剧本的语言(指台词)是剧作家根据戏剧的要求(几:在考虑到是否吻合人物的性格,演员能否上口表演以及观众是否受听的基础上)而艺术加工出来的一种写了能在舞台上表演的舞台语言。所以,我们在翻译剧本台词的时候,也必须注意这个特点。(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下面还要分别地来谈。)

  由于剧本所描写的故事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交代和展开,而人物的台词有受到舞台以及演出时间等等的限制,所以,为了某种戏剧效果上的需要,剧作家就往往安排了顺叙和倒述,一语道破或隐约其词等等的手法。而所有这些手法,在翻译时也必须完整地揭示出来。例如,在《钦差大臣》的第一幕第三场里,当市长盘问了两个报信者以后,说了这么一段台词:


  市长:……(向勃鲍饮司基)您说过他是青年人,是不是?

  鲍:二十三、二十四岁的青年。

  市长:更好:青年人更容易接近。假使是个老鬼,那才糟糕;青年人是完全露出外面的。……

  在这段译文里,译者没有把原著“?”这句伏笔译出来。从上下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市长当时是抱着“考察”的目的去拜访那位被传说中的“钦差大臣”的,还没有却写那个二十三=四岁的青年人已经是钦差大臣了。所以,译者在这儿把它译成了‘青年人更容易接近’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以来,和市长后来犹豫、疑心、猜测的心理就有矛盾了,就烘托不出市长和赫列斯达可夫见面是矛盾的戏剧性了。因之,就有人把它改译成:

  市长:……(转身对波布钦斯基)您说他是个青年人吗?

  波布钦斯基:青年人:不出二十三、四岁。

  市长:那就更好了:看透青年人很容易。如果是老鬼,那就糟了;青年人全摆在脸上。……

  这里,把“接近”改译成“看透”就恰到好处,就能够为市长后来的东猜西想买下了复辟。这是明显的伏笔。但有时候,剧作家还采用含义深远的潜台词。例如,在高尔基《在地层》的第四幕末,当戏子去也点后院自?前,说了这么一句潜台词:

  我们知道戏子这时是一去不返了,是去自杀了,但是我们决不能把“?”译成“我去自杀了!“因为一语道破,就不能是观众听了以后产生深沉的思索。相反的,如果译成:“我走了!”,“我完了!”也太含糊,因之,最好的译法是“我下场啦!”这样一来,既保存了潜台词应有的作用,又合乎人物(戏子)的性格。

  其次,在剧情的进展中,人物说话的方式是很多的,有对白、独白、旁白、抢白等等,用这些不同方式说话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翻译时决不能一律对待。例如,在《钦差大臣》的第三幕第十场里,当赫列斯达可夫酒醉退场后,奥西布在谈话时说了这么一句旁白:

  这里是市长太太问奥西布是否有许多公爵、伯爵常到他老爷家里去。事实上,赫列斯达可夫只是一个十二等的文官(抄抄文件的小角色),哪能有公爵伯爵去拜见。因之,奥西布在这左右为难之际(说实话与否),就说了这一句旁白。这句话是他真实的心理活动,是事实的真相,按理说,是不能让市长太太等人知道的,因为要是一知道的话,他们就不会把赫列斯达可夫认为钦差大臣了,而往后的戏呢,也就会接不下去了。但是,奥西布竟然在舞台上大声地说了出来。这不是会破坏戏剧的真实性了吗?是的,是会破坏的。但是要注意,这是旁白,而不是对白。旁白在戏剧中是允许的,因为他一方面可以使剧情在观众的心眼里明朗化,而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演出的趣味。既然这样,那末我们就必须把原著的旁白也译得像个旁白。但有些译者却并不注意这些特点,上面引的那句旁白有人译成:

  安:你说:有许多伯爵和公爵到你主人那里去么?

  渥:(向傍言)说什么?既然现在吃得这样好,以后还回开更好的饭出来的。(出声)是的,伯爵们常来的。

  把“?”译成疑问句“说什么?”是不顶妥当的,加之一点也没有自言自语的气味。而“既然现在吃得这样好,以后还会开更好的饭出来的”这一句也译得不象个旁白。另外有一个译文就译得比较好,但是也不怎么完整:

  安娜·安得列芙娜:喂,你说说看:是有许多伯爵和公爵去看你们老爷吗?

  奥西布:(旁白)叫我怎么说呢?既然现在吃得这么好,那么以后就要吃得更好。(大声说)对了,伯爵也常来。

  这段译文里的第一句“叫我怎么说呢?”虽然有自言自语的味道,但是预期还不够忠实。尽管转换预期在翻译中是允许的,例如“?”这一句,有时候就非转换语气译成“听着,我跟你说呀!”不可。但是,这里则不必要,并且也不能任意转换,因为奥西布是出于猛不防的惊讶,而不是出于三思而后行的疑问。其次,第二句“既然现在吃得这么好,那么以后就要吃得更好”,也译得不够风趣。原文?都是第三人称复数,都是别人给他吃的意思,而在剧本的上下文里,也可以看出是别人款待他的事实。因之,这句旁白完全可一改译成:

  奥西布:(旁白)这叫我怎么说哪!既然现在招待我吃得这么好,那么说,以后也会吃得更好。(大声地)对了,他们也常来的。

  由此可见,台词的每一句话和每一种方式都是剧作家煞费苦心地精选出来的,都是为表现全剧的剧情=环境和性格所必须而不呢感任意增减或移动的精密的语言(除了以上所谈到的以外,还有语气词、间断词、双关语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等等)。因而,我们翻译市决不能逐字死译,而应该对原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尽心反复的研究。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创造性地劳动,才能把原著的精神实质完整地、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译境翻译公司BBS|上海翻译论坛|同声传译交流论坛|自由译员社区|外籍母语翻译交流|寻找上海翻译工作|兼职翻译招聘|笔译口译项目发布| 上海翻译资源| 小语种翻译资源| 证件翻译资源| 留学文书翻译模板| 翻译语料术语库| CAT翻译软件|Trados技术交流 英语高级翻译群 德语高级翻译群 法语高级翻译群 俄语高级翻译交流群 日语高级翻译交流 阿拉伯语高级翻译群 翻译公司网络营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