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业翻译公司
立即在线咨询
欢迎资深译员加项目QQ
JS导航效果
|
|
|
翻译技巧——翻译界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发起人:eging  回复数:0  浏览数:6457  最后更新:2018/12/31 14:53:58 by egi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8/12/31 14:53:57
eging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3730
注册时间:2015/6/5
翻译技巧——翻译界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翻译界关于直译和意译的纷争由来已久。其实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争论不仅仅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也许是受到初学英语时的“Absent-minded professor”的笑话听多了吧,很是害怕将来自己也会那样,所以总是力图在学习以外琢磨出一些什么别的东西来。说来惭愧,上学时名义上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是确切地知道将来  不会幼稚到仅仅靠语言吃饭,所以并没有对于语言本身钻研得太深,而是吧大部分精力放在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经济领域。至于在学校的四年间,通过全方位的熏陶,把好好的中国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彻底实现了西化(不要误会,此西化非彼西化),但是自己觉得,用将感性思维驯化成为了经济思维来形容四年大学的功效可能更为确切一些。(也非尽然,目前我的教学模式无意识地偏像于美国模式也许就是西化的后果之一?)

  想起来,好像是2002年,一个翻译界很大的事情,第*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中国召开。会期三天,由中国翻译的龙头老大,周总理关照下于1970年成立的中国翻译公司(隶属于外文局),同时挂牌“中国译协”的承办。会议本身没有什么,一个行业例会而已。新闻报道可是让我笑死了。报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翻译工作应该以翻译对象,也就是读者的理解为目标(大意如此,原话记不清了。)几百位专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仅仅为了得出这样一个谁都知道的结论?这样的真理?任何一个从事于实际翻译工作的人员都应该知道的常识啊。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将源语言用目标语言进行的二次表述。如果翻译的目标仅仅是为了玩弄文字游戏,孤芳自赏,那么还称得上是翻译吗。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工作是为了自己喜欢,自己玩,那么也就不成其为工作了。

  大约是五、六年前吧,拒绝了一个最著名的翻译培训机构(奥运翻译承包商)的邀请。原因之一就是在看了他们的一个王牌教师,一位前国家外交部的退休翻译的课程的展示视频和一位西安翻译学院的教授的授课视频以后,突然对这样传统的教育方法厌恶起来。那位外交部的前翻译的演示不可谓不精彩,(西安的那位就不想说了,他所做的仅仅是一大堆词汇的而罗列而已,我也纳闷,这样的课程居然是名校的招牌?),讲授不可谓不到位。但是,他从根上错了。当然,不能说他错,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大方向错了。

  无论是母语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好,都是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学习,也就是将一个原本不难达到的总体目标分割为数个阶段性目标,而这几个阶段性目标并不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而是在互相制约,互相破坏。更可怕的是,每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又被分裂成互不相干的数个小目标(口语,语法,)在每一次小目标的完成之后,就被搁置一旁。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英语的任何内容,一旦搁置,就完全会前功尽弃。

  于是,一个简单的英语之墙,被反复地铸起,又反复地打破。总是那几块烂砖头,搬来搬去,就是装不到筐里去,有多少信心禁得住这样的摧残呢?

  如此的英语学习,不是灾难是什么?也难怪社会上关于取消英语之声不断。

  在无数次摧残之后,学习者才会意识到,原来只要瞄准了一个大目标,在其他的小目标之间稍作调整,就可以很容易地达到小目标。而这些小目标和大目标,完全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旦达到这个大目标,其他的小目标很自然地就会达到了。

  回想起我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好像从来没有认真学过,没有认真背过单词,没有认真研究过语法。关于英语的一切,似乎都是自己跑到脑子里去的,一进去以后,就自动归位,整整齐齐地在脑子里排好了队。而无论到什么时间,什么位置,遇到什么样的内容,场合,头脑会自动地调用和组合所需要的内容。这也许是沾了好几个光吧。1.从六岁开始,学习了四遍第一册。基础算是是牢不可破了。2.对于中国语文的广泛涉猎和熟练运用,包括各种文体,内容。3.对于汉语语音(含拼音,方言)和朗诵的了解和运用。4.在上千万字的笔译和数千次的口译中,遇到的“赶鸭子上架”(现在流行称作: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较多。被驱赶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会上了,而且不惧怕见过的还是没有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架子。每一次实际上都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5.对于其他语种的翻译的指导(点拨过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小翻译们)也加深了对于英语的理解和提高。6.对于所有层次,范围,内容,专业(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中考,高中,中考,高考,考研,考博,出国,口语,语法,音标,写作,考前冲刺,各种成人考试,商务,技术类,经济类)的英语的教授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贯通和运用。7.多次主持国家级商务项目和多年的外贸业务经历要求随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心二用或者三用。总而言之,也就是把所有的小目标都定位于一个大目标之下。没有浪费时间和精力。

  还说起那位前外交官的翻译课。他的一切努力都是试图在打破被那些小目标或者阶段目标建立起来的摇摇欲坠的墙。

  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目标串联起来呢?

  从而萌生了从头做起的想法。

  有一批人,从初涉英语开始,就建立起整整齐齐的英语和汉语的分列式,不受母语化教育的干扰,在建立汉语思维的同时,建立对应的英语思维,这样的学习该省多少力气啊。我也不必再在教授英语的同时遭受打破旧世界的痛苦。

  直译和意译呢?

  以下说的还是言中其的的。

  摘要: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并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本文将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Investigating the Dichotom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stra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in translator training. Whenever discus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any people would mention the dichotomy betwe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But very often these concepts are mixed together and cause confusio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se three pairs of strategies and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Key words: Literal/free translation, semantic/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也有学者(参见刘宓庆1993:196-234)把分切、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与否定、阐释或注释、引伸、替代、拆离、增补、省略与重复、重构、移植等等方法称这“手段”。

  以上所引是不同学者所用的不同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究竟哪些属方法、哪些属技巧、哪些属手段,恐怕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我们在这里把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以上所述的方法、技巧、手段)都类归为翻译“方法”;而把那些能够包含多种方法的术语,如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见下图)、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等,类归为翻译“策略”。本章讨论的就是这样的翻译策略。

  翻译二分法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1984:4)。“此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Newmark 1988b:45)。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Gutt 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Toury 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 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 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 (Venuti 1995) 的异化翻译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与归化翻译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以上所述的翻译方法二分法,既有共通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本章将对人们常引用及争论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直译与意译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其实,英文literal translation 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 (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译(Sentence-for-sentence)。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Shuttleworth & Cowie 1997:96)。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Nida 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1964:156)。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  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 1980:13)。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见Shuttleworth & Cowie 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意译是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1980:14-15)。

  在原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译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例如:

  (1) He ran his administration as a one-man show, and loved to exercise authority … Arthur Krock reported that he was “the boss, the dynamo, the works”.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2)

  (译文)他在政府里惯唱独脚戏,喜欢发号施令。……阿瑟·克罗报道说,罗斯福“是老板,是发电机,是钟表的发条。”(王宗炎1983:9)
  
  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
  
  (2) If Main Street didn’t understand this, Wall Street did.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5)


  (译文)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王宗炎1983:10)

  如直译为,“如果主街不理解,华尔街是理解的。”,读者就会不知所云。王先生把Main Street 意译为“一般人”,把Wall Street意译为“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把原意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使译文简短明白。

  (3) Bette Davies, Spencer Tracy and Frank Capra were Oscars. … Alfred Hitchcock was making a lady vanish.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197)

  (译文)电影演员贝蒂·黛维丝、斯本塞·屈莱塞、弗兰克·卡普拉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导演了《名媛失踪》。(注:影片原名是the Lady Vanishes.)(见王宗炎1983:11)

  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the Lady Vanishes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对此,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文学、修辞手法和社会习惯,这是无法移植的。古书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翻译正是如此。一篇好文章,翻译过来往往读不得。你可以把大意译出,可是原文那些音乐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会丢了一大半”(王宗炎1983: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 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 (Newmark 1981/1988:22)。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Newmark 本人也认为,语义翻译并非一种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与交际翻译模式一样,在翻译实践措施中处于编译与逐行译之间的“中庸之道” (Hatim & Mason 1990: 7),(Newmark 1988: 45)。(见图一)


  图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Newmark 1981/1988: 45)

  翻译方法

  Translation Methods

  SL emphasis T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逐字译 Adaptation 编译

  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 Free translation自由译/意译

  Faithful translation 信译/贴译 Idiomatic translation地道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交际翻译(或交际途径)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Hatim & Mason 1990:3) 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都在某种程度上视翻译为交际,而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旨在传递信息而不是复制一串串的语言单位,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交际翻译和逐句逐行译和直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原文中的遣词造句的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

  第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 (Peter Newmark) 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参阅语义翻译),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1981/1988:22)。即是说,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在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交际翻译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翻译策略,它和语义翻译一样是翻译中的“中庸之道” (Hatim & Mason 1990: 7),既不像编译那么自由,也没有逐行译那么拘谨。

  那么,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间有什么差异呢?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纽马克(1988a: 39;15)曾列举两个例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差别(中文是本书作者加):

  原文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4) Bissiger Hund! (German) Dog that bites. Beware of the dog!

  Chien méchant! (French) Savage dog. Beware of the dog!

  (5) Wet paint! Freshly painted. (German) Mind the paint! (French)

  湿油漆!油漆未干。小心油漆!

  析:例4,如果用语义翻译,把德语原文译为“那条狗咬人。”;法语原文则变为“凶狗。”。这两则译文都成了陈述句,为读者提供信息。而用交际翻译法,把两者都译为“小心恶狗!”,译文成了命令句,有警告的作用。例5是一条告示,德语版本看来是采用了语义翻译法。英、德两个版本都只为读者/受众提供信息,告诉人们“油漆未干”。法语版本没有按照英语原文的形式,而是用交际翻译法传递了此告示的功能,即请人们要小心油漆。

  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交际翻译常常是“欠额翻译”。换句话说,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交际翻译也会较多地使用通用的词汇。语义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罗嗦和过于详尽。译者尽力追踪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努力阐释。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 (Schleiermacher 1838/1963: 47, 1838/1977:74; Venuti 1995: 19)。Schleiermacher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Venuti(1995: 20)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法,表明这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主导文化心理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或“异物”)。Venuti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1995: 20),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995:20)。


  具体说来,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1995:20)。不过,Venuti 也承认,译文是用“本土的文化材料”组成的,异化翻译 [像归化翻译那样] 只能是翻译过程中的其中一种策略,不同的是,采用异化法的译者一般都态度鲜明,而不是隐隐匿匿(1995:34)。用异化法英译的典型例子包括庞德(Ezra Pound)的许多译作,纳巴科夫(Nabokov)(1964/1975)直译的名著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尤金·奥涅金》(Eugene Onegin)。(参阅:Venuti 1995)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Schleiermacher 1838/1963:47, 1838/1977:74; Venuti 1995:19-20)。然而,对Venuti来说,归化法带有贬义,因为归化法实际上体现了主导文化社会中常见的政策,即“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他还认为,主导文化社会“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1995:15)。这里的“隐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说明了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在以归化法作为标准翻译法的文化社会中,正是译者的“隐匿性”使译文自然而然地归化于目的语文化而不被读者发觉(1995:16-17)。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Venuti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以下分析一个归化翻译的例子。

  A well-known scientist (some say it was Bertrand Russell) once gave a public lecture on astronomy. He described how the earth orbits around the sun and how the sun, in turn, orbits around the center of a vast collection of stars called our galaxy. At the end of the lecture, a little old lady at the back of the room got up and said: “What you have told us is rubbish. The world is really a flat plate supported on the back of a giant tortoise. The scientist gave a superior smile before replying, “What is the tortoise standing on?” “You’re very clever, young man, very clever,” said the old lady. “But it’s turtles all the way down!”
(From Hawking, S.W. 1988.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London and Auckland: Bantam Press.)


  (从希腊译本回译) Alice in Wonderland was once giving a lecture about astronomy. She said that the earth is a spherical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which orbits around its center the sun, and that the sun is a star which in turn orbits around the center of the star system which we call the Galaxy. At the end of the lecture the Queen looked at her angrily and disapprovingly. “what you say is nonsense. The earth is just a giant playing card, so it’s flat like all playing card,” she said, and turned triumphantly to the members of her retinue, who seemed clearly satisfied by her explanation. Alice smiled a superior smile, “and what is this playing card supported on?” she asked with irony. The Queen did not seem put out, “You are clever, very clever,” she replied, “so let me tell you, young lady, that this playing card is supported on another, and the other on another other, and the other other on another other other…” She topped, out of breath, “The Universe is nothing but a great big pack of cards,” she shrieked.

  析:原文是霍金(S.W. Hawking)的《时间简史》,属于科普著作,阅读对象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其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决定了其语言特点是朴实明了,不带太多的修饰成分。译文(希腊语)的目的读者显然是少年儿童,译者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采用了归化翻译法,对译文进行了特殊的处理:(1)采用了形象替代法,套用了少年儿童熟悉的“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游记》)故事中的人物来讲原文中的故事。爱丽丝(Alice)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思考的女孩子,译者用她来代替原文中的科学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更加有吸引力。《爱丽丝游记》中有一段是讲爱丽丝与一个扑克王国的故事,而这个王国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皇后。爱丽丝常与皇后发生争论,而皇后的形象与原文中的老妇人(the old lady)十分相似,就是趾高气扬,固执已见。因此,译者用皇后(the Queen)代替原文中的老妇人(the old lady);用扑克(playing card)代替乌龟(tortoise),整个故事里面的喻体变了,但是喻义没有变。

  结语
  本文对人们常提的三组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进行了概述,并举例说明其所指。直译、语义翻译和异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是比较靠近原文;意译、交际翻译和归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比较靠近目的语或目的语读者。虽然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但是也有区别。我们认为,这三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当人们讨论直译/意译时,他们的焦点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当人们讨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时,他们心里想到的是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而人们讨论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时,他们的关注点是抵制外来文化还是引入外来文化。




译境翻译公司BBS|上海翻译论坛|同声传译交流论坛|自由译员社区|外籍母语翻译交流|寻找上海翻译工作|兼职翻译招聘|笔译口译项目发布| 上海翻译资源| 小语种翻译资源| 证件翻译资源| 留学文书翻译模板| 翻译语料术语库| CAT翻译软件|Trados技术交流 英语高级翻译群 德语高级翻译群 法语高级翻译群 俄语高级翻译交流群 日语高级翻译交流 阿拉伯语高级翻译群 翻译公司网络营销合作